初步统计,202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38亿元,同比多减55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513亿元,同比少减4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443亿元,同比少增165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57亿元,同比少减180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少256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07亿元,同比多493亿元。
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025年7月10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和埃及总理马德布利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埃及中央银行行长哈桑·阿布达拉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关于双边金融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及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数字创新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当地时间7月9日,美联储公布的6月17日至18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利率前景的分歧显著,主要源于他们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如何影响通胀持有不同预期。官员们普遍认为,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在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长上,存在 “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这使得美联储在考量是否进一步降息以及何时降息的问题上,态度更为谨慎,步伐有所放缓。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版图中,厦门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红利和创新基因,正在书写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篇章。作为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叠加之地,厦门将金融改革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对台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路径。
步入2025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与跨境支付领域呈现出引人注目的新态势。人民币汇率在上半年展现出强劲韧性后,下半年走势备受瞩目;与此同时,跨境支付通的上线,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掀开新的篇章,其高效安全的运行机制,正深刻影响着两地金融往来与经济融合。
在金融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北京农商银行于6月30日发布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不仅是该行首份此类报告,也是其第五份社会责任报告,标志着北京农商银行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以清晰、规范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的实践与成果。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元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然而,近期国际清算银行发出的一则警告,引发全球金融界高度警惕。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国际清算银行对超高的美元 “隐性债务” 发出严重警告,截至2024年底,全球美元隐性债务总额已达 98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规模,犹如高悬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大范围流动性危机。
7月5日,2025年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围绕全球经济形势和治理、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投资、海关和税收、气候资金和投融资及金砖财金智库网络等财金合作议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会议并发言。
全球货币政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等五家央行负责人齐聚,就当前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展开深度讨论,释放出一系列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信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银发〔2025〕124号,以下简称《办法》)引发广泛关注。该《办法》自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从业机构开展人民币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或者等值外币现金交易的,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需在交易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大额交易报告。